雕塑匠人杨开军:让精神在雕塑中薪火相传

没有专业、系统的美术、建筑知识,凭借土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,下岗职工杨开军自学、研究、积累,从一名普通的瓦匠成为如今能够承接各类重大主题雕塑的“大师”。

【同期声】杨开军卖米

从原建筑公司下岗后,40多岁的杨开军和妻子经营了一家不大的粮油店。由于两口子待人和气,为人实在,店里的生意还算不错。

杨开军:脑海里一直在想那个事。很多顾客经常光顾,就问问什么老呆在米店。其实我想搞我的很多事。

杨开军所说的那个事,指的是户外雕塑。80年代,初出茅庐的杨开军和大多数农村青壮年一样,加入了“挣钱多”的传统“瓦匠”行业。早年一次在外务工的经历,让他初次接触到了户外雕塑。

杨开军:开始就跟他们搬东西,和他们说的一样,我本身是瓦工,我当时说我只要搞钢筋、搞砖。你把我搞过来搞这些玩意,他(负责人)说,你不心急,我们慢慢搞撒。有时候抓两坨泥巴搞两下。

这次偶然与雕塑的邂逅,在杨开军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味。比起建筑,雕塑显然更加具有创造力。

杨开军:通过我的手慢慢捏了出来的雕塑,成就感就比建筑要强,内心的强点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我又搞了个活物件在这里。

1994年,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急需一座有土家代表性的雕塑,却始终没有人选敢承担接手。在大家犯难的时刻,正在参与隔河岩道路建设的“瓦匠”杨开军主动站了出来。

杨开军:白虎确实是土家人的象征,白虎神像,好多年以前,土家人的象征物,很神圣的东西,做白虎雕塑,我是迫切的想搞,生怕搞不好。

相传,自先祖廪君魂化白虎后,土家人世代崇尚白虎。白虎作为祖祖辈辈土家人的精神依托,形象、传神,且具有超脱外观之外的精气,是衡量白虎雕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。

杨开军:我们当时搭绿帆布棚子,就在棚子里住了三天三夜,又堆的水泥和材料,我在那里招呼又要搞事,九十月晚上,几乎睡不成,又在河边,潮气大。把这个搞成了,内心来说有点成就感。

雕塑的第一步,是用泥巴塑造出模具。为了取到心中柔韧可弹、湿度合适、没有杂质的泥土,杨开军通常要坐上一个多小时的船,来到清江岸边的某座岛上。筛泥,泥土在空气中摇晃、翻滚、抖动,与竹制容器充分接触,进一步过滤掉泥土中的杂质、碎石。揉泥,泥土在杨开军双手的揉搓下分解、发酵,与水和空气充分接触,更加柔韧、细腻。初步塑形,凭借对所塑造事物的感知和把握,一堆毫无生气的泥土在杨开军朴实粗糙的双手下渐渐现出了形状。

泥巴初步塑形后,用石膏上浆,等到全部干透,将石膏切开,清理多余的泥土,再用水泥灌浆,雕塑模具初步成型。72个小时后,再次切开模具,对雕塑进行最后的打磨,一座雕塑基本完成。

用这样的方法,杨开军创作并建造了隔河岩电站“土家图腾”第一雕——白虎神像,“乐园井水小学”字雕,“中国龙”石雕,南山公园部分雕塑,“九寨沟电站”字雕,“宜昌长江公路大桥”字雕。而在杨开军心中,最有分量的要数黎化南将军的塑像。

【画面】黎化南将军塑像

杨开军:反正一想,人家一个将军,从儿时的时候出去,为全中国人民打天下,在长阳我算什么?能够找到我,跟他搞个雕塑,确实很荣幸。至于搞得好不好,留给后人评说。

杨开军查阅了大量史实,并仔细琢磨照片、图像等资料,力求准确把握黎化南将军的神韵。

杨开军:他眼睛不是凶巴巴的,眼神的光很有神,这些特点必须要抓住,毕竟我们是通过照片。

从传统的“九佬十八匠”中的“瓦匠”,到如今承接各类重大主题雕塑的“大师”,杨开军并没有专业、系统的美术、建筑知识,凭借的只是他在一次又一次普通的“瓦匠活儿”中研究、自学、积累。

杨开军:是师傅们教的,艺还是不精,本身这个事情就是很漫长的事情。做人、做动物,做出它的神韵确实很难,我真的还是点皮毛。

几十年的户外雕塑经验,杨开军硕果累累。对他来说,打磨的不仅仅是一门“手艺活”,更是蕴藏在时间中无形的力量。

杨开军:宣传我一个人没得什么宣传的,主要是弘扬土家人的精神和将军精神,土家人不辞辛劳、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,将军精神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打江山。用土话说就是都不能忘本。
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